2018/12/28 上午9:27:28 星期五
新聞熱線:0577-67898890 廣告熱線:67810777 | 關(guān)于我們 | 舊版
您當前的位置 : 文成新聞網(wǎng)  ->  文化  ->  老年天地  ->  如煙往事  -> 正文如煙往事

遠去的炊煙灶火(下)

發(fā)布時間:2025年05月02日 來源:文成新聞網(wǎng)

  文成新聞網(wǎng)訊(通訊員 鄭楊松)秋天的灶火是最具美麗色彩的,田野里一片金黃,農(nóng)作物收成,稻谷歸倉,這時也是割柴的最好季節(jié)。這里有開禁山與封山育林的習俗,大峃雖然四面環(huán)山,但這些山頭,都是名山有主,平時割柴,只能在山腳或沒有禁牌的山頭割,不可進入禁區(qū)亂砍亂伐,只有在開禁山時才可以割,開禁山的頭天晩上,村里的理事會敲鑼通知;某日某山頭開禁。這時,各家各戶都開始行動起來,他們不是連夜上山,夜里怕山上有蛇,他們是連夜磨刀霍霍,都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開禁山一般都指對管轄區(qū)內(nèi)開放,但大峃人都是見者有份,你雖是別村人,大家不會讓你空手回去的。開禁的這天,大家都是三更起床,五更上山,上得山來,人聲鼎沸都是割柴聲,大家忙著搶割,那時沒有手機拍照,其實那場面不亞于亞運會,有割破手指不下戰(zhàn)場的,跌一跤也不爬起來就地搶割。待禁山的柴割完了(一般一個星期)村里又開始封山,管事的會給每戶發(fā)半斤食鹽,并言明,如果有人進入禁區(qū)偷割柴,這次發(fā)放的鹽錢就要偷割柴的人岀,作為對違規(guī)人的處罰,這些鄉(xiāng)規(guī)民約,雖算不上金科玉律,但全村人監(jiān)督執(zhí)行,效果甚至比政府三申五令的反貪法規(guī)還管用。

  秋天的柴薪是比較豐富的,稻稈也是主要燃料,就是稻稈衣(大家人叫稻桿娘)也用竹爪筢子掃回家,稻稈的作用很大,做床墊,蓋豬牛欄,作牛飼料,作燃料。稻稈不耐燒,要邊燒邊添,一不及時添,往往火熄灰滅,如果點燃又要浪費一根火柴。(那時火柴叫洋火,很珍貴)因此大峃有留火種習慣,就是把燒剩的柴頭,埋在灶膛里,蓋上熱灰,以備下餐點火用。稻稈的體積大,放家里又占位置,又不防火,因此大峃人有堆稻稈垛的習慣,(大峃人叫稻稈漈)這堆稻稈漈看似簡單,也是技術(shù)活,沒有經(jīng)驗的總是堆不好,會塌堆,堆得好的又扎實又好看,那時泗溪邊都是稻稈漈,這些稻稈漈曾演繹過男女的風花雪月,也有衣衫襤褸的乞討人在稻稈漈下過夜。

  冬天的灶火是人們的最愛,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農(nóng)民的生活還相當貧困,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很普遍,外面冰天雪地,灶邊暖意盎然,這時燒火煮飯,實際是一種享受,一家人總是圍著灶火,不肯離去,當飯熟火停時,把火灶膛里的余火鏟到灶口的火膛里,大家圍著火膛煨芋,煨番薯,再談天說地,待到芋熟番薯香,大家吃著手里的,看著火膛里的,開始講故事。大峃人為了炊煙灶火,把整個人生都搭進去了。兒童幾乎從懂事起就開始為炊煙灶火添薪加料。大峃是一個柴少廚灶多的地方,方圓五里的山上柴割完了,松樹毛筢光了,桐樹葉也撿完了,野樹根也挖盡了,他們南去峃口,北上中堡割柴,除了柴,還是柴。那個年代,男人主要任務(wù)就是農(nóng)忙種田,農(nóng)閑割柴,兒童除了讀書就是割柴,女人則除了納鞋底就是圍著灶臺燒火,炊煙灶火消磨了整個人生,從屋里到屋外,到處充滿了人間煙火,除了死去的人遠離人間煙火,一生與煙火結(jié)緣,生時燒火煮水接生,死時點香燒煙致哀,人們生不離火死不離煙。山上的番薯地,人們鋤草皮燒灰,田野里稻草兜一個一個挖開曬白,成堆燒火土,那時沒有化肥農(nóng)藥,人們用煙火熏死過冬害蟲,燒灰作肥料,野外牧童在冰天雪地里,燒一堆火是他們的最愛。最精彩的是人間紅白喜事,那時煙的世界,火的天堂,煙花陣陣,火炮連天。就是灶君爺?shù)膶β?lián)也寫上:灶膛不斷千年火,囪口長升四季煙。

  農(nóng)家的炊煙灶火伴隨著我長大變老,及到老時忽然發(fā)現(xiàn),炊煙灶火首先在大峃銷聲匿跡了,登上林店尾山看大峃,再也看不見三餐冒起的炊煙。

  炊煙灶火哺育了人間祖祖輩輩,滋潤了大地生機,上了年紀的人做夢都不會想到,會遇上煮飯不用柴,燒水不冒煙的時代,炊煙灶火伴隨著我們走過朝朝代代,如今成為我們記憶里一抹化不開的鄉(xiāng)愁。有打油詩為證:

煙濃煙淡事如煙,人間灶火記從前。

朗萁茅草割日日,稻稈麥秸燒年年。

賣柴糴米衣衫舊,糶谷買布番薯鮮。

煨芋牧牛成追憶,悠悠歲月共此天。(完)

總監(jiān)制:黃金杰監(jiān)制:陳葉靜責編:項露露編輯:潘聰聰
點擊排行

關(guān)于我們 | 廣告合作 | 聯(lián)系我們 全站導航

  • 相關(guān)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