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破題實現“五水共富”:魚躍人歡好“豐”景 珊溪水庫包頭魚市場走俏捕撈忙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毛慧楠 魏為強 朱偉) 作為溫州重要的飲用水源地,珊溪水庫不僅肩負著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重任,更積極探索“保水漁業”發展新模式,在守護一湖碧水的同時激活產業活力,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以水興產、以產富民”之路。本期《以水破題實現“五水共富”》系列報道,帶您走進珊溪水庫,直擊包頭魚捕撈旺季的豐收場景,感受生態漁業帶來的喜悅與希望。
清晨的湖面波光粼粼,隨著漁民們緩緩拉動漁網繩索,平靜的水面瞬間沸騰——網兜中包頭魚接連躍出,水花四濺,魚躍歡騰,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溫州市珊溪水源保護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鐘思柱介紹:“珊溪水庫養殖面積約3533公頃,包頭魚平均生長周期在三年以上。我們嚴格依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評估意見開展捕撈作業,年均產量控制在30萬斤左右,確保資源可持續利用。”
這份豐收的背后,是科學與生態理念的深度結合。珊溪水庫堅持“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全程不投喂任何人工餌料,杜絕二次污染,真正實現“以魚養水、以水養魚”。
“我們堅持科學養殖。”鐘思柱進一步解釋,“每年根據專家評估,制定漁業增殖放流和捕撈方案,定期投放鰱魚、鳙魚(即‘包頭魚’)。這類魚類每生長1公斤,可消耗約40公斤藍綠藻,形成天然的水體凈化系統,既保護水質,又產出優質水產品。”
生態與科技的雙重加持,造就了珊溪包頭魚的卓越品質。自2019年起,“峃牌珊溪有機魚”已連續七年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得益于高山冷水水庫的獨特環境,水質常年穩定在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加之“人放天養”的養殖方式,魚肉更加細膩緊實,泥腥味極低,廣受消費者青睞。
這份來自源頭的優質,正通過互聯網清晰傳遞給全國消費者。現場,縣網絡界聯合會(網聯會)助農小分隊的主播們已架起直播設備,將湖面捕撈的實時畫面搬進直播間。剛上岸的包頭魚經分揀、稱重、打包后,迅速發往全國各地,最快次日即可端上消費者的餐桌。
縣網聯會助農小分隊隊員木木說:“我們賣過最重的一條魚達35.6斤,顧客反饋非常好,魚肉鮮嫩,完全沒有泥腥味。”
縣網聯會助農小分隊隊長劉萬金表示:“通過直播,我們還原了產品溯源全過程。觀眾能直觀看到在‘溫州大水缸’——珊溪水庫現場撈魚、活魚現發的場景。收到貨時,魚還是鮮活的,信任感大大增強。”
目前,珊溪包頭魚主要通過淘寶、抖音、微信視頻號等電商平臺銷售。負責人介紹,自上月上市以來,市場反響良好,復購率持續攀升。
珊溪水庫包頭魚電商銷售負責人趙大根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升‘峃牌有機包頭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深化與電商平臺及大型商超的合作,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讓更多消費者便捷地品嘗到這份來自源頭的生態美味。”
從“護水”到“興產”,珊溪水庫的保水漁業始終堅持以生態效益為先,并將產業收益反哺地方發展,真正實現生態與共富的雙贏。
鐘思柱說:“實施保水漁業的初心,是發揮魚類的生物凈水功能,更好保護珊溪水庫水質。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同時,我們也兼顧社會效益。自2018年起,我們每年從漁業收益中提取220萬元,用于支持文成、泰順兩縣7個鄉鎮86個經濟薄弱村的建設。截至目前,累計撥付資金已達1320萬元,以實際行動助力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