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飄香迎秋收“第一鐮”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陳小樂 陳軒)金秋時節,稻谷飄香。在文成縣廣袤的田野上,近日,秋收的“第一鐮”已正式開啟,拉開了豐收的序幕。眼下,銅鈴山鎮石門村的村民們正抓緊晴好天氣收糧、運谷,田間地頭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
在銅鈴山鎮石門村的種植基地里,收割機在稻田中轟鳴作響、來回穿梭,稻穗被卷入脫粒倉,金黃的稻谷傾瀉而出,裝入袋中。在收割機難以進入的地塊,稻農們彎著腰,手持鐮刀動作嫻熟地收割著稻谷,汗水浸濕衣背,臉上卻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作為文成縣的水稻主產區之一,這里的水稻開鐮場景,也正是全縣秋糧豐收的生動縮影。
收割完成后,稻谷隨即進入加工環節。自然晾曬、精細碾磨、包裝成箱……一道道工序讓成熟水稻只需幾天時間就能完成從田間稻谷到上市大米的全流程。
此次率先開鐮,讓基地能夠搶占市場先機,滿足市民中秋、國慶期間對新米的需求。借助節日市場行情好、需求量大的優勢,既能讓市民嘗鮮“第一口新米”,也能讓基地的大米賣出好價錢,實現“時節與市場”的精準對接。
銅鈴山鎮石門共富工坊負責人鄭式忠透露:“這一批稻谷割下來,是賣給溫州交運集團的,9月28日送下去。稻米包裝是5公斤一包,價格是7元錢1斤。”
為保障稻谷的品質,當地積極探索創新“稻魚共養”“稻耳輪作”的生態種植模式。水稻生長期間,田里同時養殖魚類,水稻為魚提供遮蔽環境與天然餌料,魚的排泄物則成為水稻生長的“有機肥”,不僅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還讓稻谷達到綠色無公害標準;待水稻收割后,閑置的稻田又會種上木耳,通過“稻耳輪作”實現土地“不空閑”——既為村民多添了一份收入,又能提升土壤有機質與肥力,真正做到“種地”“養地”兩不誤、生態與效益雙提升。如今,憑借優良的品質,該基地的稻米價格比普通大米高出50%,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