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增收新路子!省科技特派員現場傳授中藥材種植技術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胡琳琳 朱偉 雷成)山水資源是鄉村發展的天然稟賦,為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巨嶼鎮不斷探索以中藥材種植破解山地增收難題。近日,記者跟隨省科技特派員,到巨嶼鎮看看他們如何帶領村民走出“靠山吃山”的新路徑。
在巨嶼鎮政府會議室里,浙江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省科技特派員陶正明為有意向種植中藥材的村民們傳授稻藥輪作關鍵技術。經過前期多次實地考察,此次培訓內容十分貼合當地地理環境特點,村民們聽得格外專注,有的低頭認真記錄技術要點,有的舉起手機拍攝課件,生怕錯過任何關鍵信息。
“今天的培訓內容主要圍繞稻藥輪作的關鍵技術展開,其中重點涵蓋了浙貝母和百合等適合當地發展的藥材相關知識,并且我們針對培訓內容做了一些適應性調整。”陶正明介紹。
培訓剛一結束,有種植意向的村民便熱情邀請陶正明前往正灣村實地考察,想讓專家在自家田頭“把把脈”。現場陶正明沿著田埂仔細查看后當場給出了種植建議,他說,正灣村的土質與立地條件非常適合發展浙貝母、百合等中藥材品種,且與水稻進行輪作的模式十分可行——這種模式既能保證水稻種植面積,又能顯著提升每畝土地的收益,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重兼顧。專業的分析與建議,讓村民對中藥材種植的信心更足了。
巨嶼鎮選擇以中藥材種植撬動山地增收,并非一時興起,而是基于當地山水資源稟賦的長遠布局。作為坐擁“山好水好”優勢的鄉鎮,巨嶼鎮的水經濟已頗具規模,如今將目光轉向山地資源開發,正是為了實現“山水并舉”的共富目標。
“巨嶼鎮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主要體現在‘山佳’和‘水優’兩方面。說到‘水優’,是因為巨嶼鎮建有白鷺洲水經濟產業園,園內已經吸引了娃哈哈、華潤怡寶等大型企業入駐。今年,還落地了一個魚蝦養殖的大型水經濟項目。當下,我們正在思考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山佳’這一優勢。”省商務廳駐村指導員、巨嶼鎮黨委副書記林磊說道。
不過,起初村民對中藥材種植并非毫無顧慮。從前期投入到技術門檻,多重擔憂讓不少人持觀望態度。為了徹底打消大家的疑慮,鎮村兩級主動靠前服務,通過一系列精準舉措逐步筑牢村民的種植信心。“我們通過安排專業指導員上門培訓,以及開展實地培訓等方式,幫助村民打消了部分顧慮”,潘平村黨總支書記紀玲玲說,如今已有不少村民積極表示想要嘗試種植浙貝母。
村民態度的轉變,不僅源于細致的技術服務,更在于“稻藥輪作”模式帶來的直觀收益預期。對于常年種植水稻的村民而言,閑置土地的二次利用無疑是增收的新希望。垟地邊村村民郭瑞樣告訴記者,學習稻藥輪作技術后,他了解到水稻收割后閑置的土地可以用來種植浙貝母,這樣能增加一份收入,后續自己也打算嘗試種植。
看到村民種植意愿日益高漲,鎮里沒有急于鋪開推廣,而是制定了一套穩妥的推進方案,從風險防控到成本保障再到銷路對接,全方位為村民保駕護航。一方面安排正灣村村干部帶頭試種,用“先行探路”為村民規避技術與市場風險;另一方面通過省商務廳幫扶資金直接補貼、積極對接省市縣財政政策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村民種植成本。更關鍵的是,鎮里提前聯系好中草藥收購公司,徹底打通銷售渠道,構建起“種產銷”全鏈條保障體系,讓村民只需安心種植,無需為銷路發愁。
陶正明表示:“這次的培訓僅是開端,接下來若要培育當地示范戶、打造農民發展基地開展示范種植,我們將在技術指導以及其他方面持續跟進,幫助村民把中藥材產業發展起來,進而帶動全村乃至全鎮中藥材產業的進步。”
此次技術培訓的落幕,只是巨嶼鎮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起點。有專家團隊的持續護航,有政策資金的堅實保障,還有村民們的積極參與,這條“靠山吃山”的共富路正一步步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