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聯動·與山共興|文成做好糯米山藥原產地保護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毛慧楠 雷成 雷思涵 季向賢)近日,我縣公布文成糯米山藥原產地保護區,19家基地被確定為文成糯米山藥原產地核心保護基地(第一批),核心保護面積達1570畝。近年來,文成以原產地保護為抓手,用技術創新賦能糯米山藥產業升級,讓我們一起走進種植基地與科研一線,探尋其實踐路徑。
在黃坦鎮黃垟村的糯米山藥種植基地,連片的山藥藤蔓順著支架攀爬,翠綠葉片在陽光下舒展,隨著收獲季的到來,農戶將一根根外形飽滿的糯米山藥從土里挖出。據了解,黃坦鎮本次被劃入原產地保護區的糯米山藥核心保護區8個,共計960余畝。
黃坦鎮副鎮長吳家明介紹:“原產地保護區的設立是對黃坦鎮種植糯米山藥的歷史和品質的認可,能夠更好地激發農戶種植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還為消費者選擇優質糯米山藥提供了保障,隨著原產地保護區的宣傳推廣,能夠進一步能提升文成糯米山藥的知名度,將大大地增加農戶的收益。”
原產地保護區的劃定與落地,為黃坦鎮未來推動糯米山藥產業朝著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指明了路徑。吳家明表示,黃坦鎮將以原產地保護區設立為契機,持續推進糯米山藥基地的規范化建設,堅持引導農戶科學種植,提升文成糯米山藥的品質,實現糯米山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位于二源鎮的糯米山藥種質資源圃也被納入原產地保護區范圍,這里堪稱文成糯米山藥產業的“智慧大腦”和“科技引擎”,一群潛心鉆研的科研人員正圍繞種質資源的深度保護、優良種苗的精心培育與栽培技術的持續創新開展深入研究,一系列技術突破正破解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
文成農康研究院院長鄒文武說:“研究院主要圍繞文成糯米山藥的種質資源收集、種質創新還有栽培技術改進做了大量的實驗。在種質資源方面,收集了文成具有比較有代表性的種質資源200多個品種(株系),種植在糯米山藥種質資源圃進行觀測篩選;在健康種苗培育研究這一塊,在山藥組培脫毒、水培擴繁技術上做研究突破;在山藥輕簡化栽培技術重點推廣單畦網架的栽培技術,同時新創了輕簡化自控型無土懸空栽培技術,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鄒文武告訴記者,傳統種植模式中,好薯外銷、次薯留種的習慣導致糯米山藥種質不斷退化,同一農戶、同一塊田產出的山藥品質參差不齊。針對這一問題,科研團隊通過組培與水培快繁技術培育優質健康種苗,不僅解決了種苗品質不均的問題,還將繁殖系數提升50至100倍。
目前該技術已在實驗室成熟,進入中試階段,未來推廣后,一畝地僅需一個優質株系種薯即可滿足種植需求,從源頭保障山藥品質穩定。與此同時,我縣勞動力成本高,山藥種植的搭架、采挖環節用工量大、成本居高不下,也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科研團隊針對性研發推廣單畦網架栽培技術,并開展無土懸空栽培技術研究,兩項技術結合可大幅減少人工投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對于未來,科研團隊也有著清晰的規劃。
鄒文武透露,接下來將圍繞著文成糯米山藥產業,第一要做健康種苗的繁育體系,解決糯米山藥優質種質資源短缺的問題,第二要建輕簡化栽培技術體系,解決現在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問題,第三要做糯米山藥產品深加工的開發研究,提高糯米山藥的產品的附加值。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派駐文成省科技特派員徐明飛則表示,針對糯米山藥多元化的產業發展的布局,主要從兩大維度展開考量:一是適配生產實際,綜合考量不同農戶的地塊條件、海拔及銷售等基礎要素,二是對接市場需求,從消費者需求、產品多樣性、上市周期等維度發力。
徐明飛說:“一是品種要豐富,二是栽培方面包括搭架、器材、設施要因地制宜來進行一些發展,栽培還從露天設施等多種形式進行多元化的發展拉長采收期,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做到從9月10日開始上市,田間可以采收到春節前,利用儲藏和真空包裝則能實現全年供應。”
從堅守品質底線到攻克生產難關,從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到布局多元產業發展,文成糯米山藥產業正以穩健的步伐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展現出蓬勃生機與無限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