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預付卡消費投訴逾5000起,您遇過嗎?

溫州網訊近年來,商業預付卡已成為我國繼信用卡之后的第二大信用支付工具。商務部曾有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的銷售額在國內一般零售企業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已達10%~30%,在部分商貿企業中的滲透率高達50%以上。
昨天,記者從溫州市商務局了解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發卡主體約1萬家以上,發卡金額約50億元。且據該局統計,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市商務部門共受理商業預付卡消費投訴案件5000多起,與往年比較呈明顯增長趨勢,涉及餐飲、美容美發、健身等行業。
同時,昨天,記者在發出了一份針對“預付卡消費滿意度”的問卷調查。
5000多起投訴案件,歸納出四大類型
記者從市商務局獲悉,通過分析這5000多起商業預付卡消費投訴案件,以及通過查閱檔案、座談討論、個別訪談等方式,對單用途商業預付卡市場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他們歸納出了四大類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
類型一:經營不善拖累消費者
第一種類型是經營不善拖累消費者。一些發卡商戶因資金鏈斷裂等原因,有的關門跑路,有的破產清算,不再提供商品或服務,也沒能力償還消費者的預付資金。
比如,平陽縣佰聯超市因資金鏈斷裂導致其預付卡未能兌付,預付卡設計金額高達800萬元。2017年9月該公司向平陽縣人民法院申請破產,目前破產清算還在處理中,購卡消費者預付資金至今仍無著落。
類型二:惡意圈錢坑害消費者
第二種類型是惡意圈錢坑害消費者。一些商戶瞅準預付式消費漏洞,故意不落實備案和資金監管等制度,在發卡圈錢目的達到后直接關門歇業、卷款“失蹤”。
比如,瑞安市金米籮中餐廳2016年開展預付卡業務,2017年春節假期前偷偷辦理工商登記注銷手續,將消費者購卡資金一卷而空,目前已經報公安部門處理。
類型三:利用網絡平臺欺騙消費者
第三種類型是利用網絡平臺欺騙消費者。一些商戶利用網絡銷售平臺、手機App等形式開展預付卡業務,以大幅打折等形式吸引消費者購卡,收取資金后突然以各種借口停止業務,不再退還消費者預付資金。
比如,北京來人到家家政服務公司為一家專業家政類清洗和服務公司,其開發的“來人到家”App平臺提供購卡服務;2018年其鹿城區會員投訴達206件,一致反映平臺不能為他們安排家政服務人員,也不安排退款;據其溫州負責人表示北京總部已停止營業,分公司業務也全部暫停,進入“工商報備”“財務清算”階段,商務部門只能建議投訴人走司法程序維權。
類型四:漠視消費者利益
第四種類型是漠視消費者利益。部分商戶在經營業務轉讓后,不通知購卡消費者退卡或辦理轉讓手續,一些商戶在發生消費糾紛時不愿退卡或履約,故意侵害消費者利益現象普遍存在。
比如,2017年,蔡女士在瑞安塘下鎮塘下大道某發廊充值了l000元,約定可在店里進行任意消費。2018年12月,蔡女士知道該店經營業務轉讓,店鋪也更名了,考慮到卡內還有500多元余額,她前往更名后的該店詢問是否可以繼續使用卡內余額,被該店經營者拒絕,表示既不可以使用也不可以退費。蔡女士認為不合理,遂進行了投訴。經當地商務部門工作人員調解后,該店經營者同意蔡女士可以繼續卡內余額。
135人參與問卷調查,超四成稱:辦了付費卡,商家卻關門
昨天,記者在溫州晚報新聞客戶端《看溫州》發出了一份針對“預付卡(券)消費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共設置了6個問題。截至昨天下午5點,共有135人參與了此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參與問題調查的135人中,有105人表示辦理或購買預付卡(券),有63人表示發生過因卡(券)無法使用導致損失的情況;有60人表示在遇到消費不滿意或者退卡(券)難的問題時,會選擇“怕麻煩,算了”,占參與問卷調查總人數的四成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