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優化營商環境 做強山區“新質生產力”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王心怡) 文成是個山區縣,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區位條件的制約。近年來,文成縣通過黨建聯建機制,持續打好“政策扶持、精準服務、人才支撐”組合拳,以不斷優化的營商軟環境彌補區位短板,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
在浙江中星鋼管機械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一批銷往韓國的智能全自動冷軋管機已完成生產,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最后檢查。中星公司是國內少數具備量產能力的專業制造商之一,其設備生產的管材產品“上天入海”,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核電工程、石油輸送管道等高精尖領域。
浙江中星鋼管機械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夏美玲說:“目前,我們的產品在細分市場的占有率已達90%,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
企業規模雖不大,但實力不容小覷。中星公司是文成首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文成已有20年。其拳頭產品“冷軋管機”實現了從手動、半自動到全自動,再到智能化的跨越式升級,完成了一次次技術蝶變。
浙江中星鋼管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益文說:“一直以來,我們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研發投入。政府的支持也非常有力,讓我們敢于放手創新,持續加大研發力度。”
敢于加大研發投入,既源于市場競爭的倒逼,也得益于當地不遺余力的政策扶持。中星公司在文成創業的20年間,持續享受政策紅利。“工業強縣”戰略、“人才強縣40條”等政策舉措條條“干貨”,并確保涉企政策剛性兌現。通過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科技創新獎勵等方式,企業累計享受政策支持超3500萬元。此外,文成縣還牽頭推動中星公司與浙江師范大學、溫州大學等高校院所共建產學研平臺,設立全縣首家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聯合攻關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
文成縣經信局經濟運行科負責人朱小華說:“文成縣始終秉持‘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的理念,扎實開展‘走企業、強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打好‘政策扶持、精準服務、人才支撐’組合拳,全力護航企業發展。”
在做強本土制造企業的同時,文成縣三年前設立經濟開發區,啟動銀成二期項目建設,通過精準招商,推動制造業空間擴容、能級躍升。正是被經開區高效優質的服務所吸引,浙江新成功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多方比選后,最終選擇落戶文成。
浙江新成功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總經理池慧斌表示:“來到這里,我們切實感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和園區的全力支持。相信未來,我們一定能在文成這片熱土上發光發熱。”
“引進來”更要“服務好”。文成縣建立高效暢通的營商專員制度,健全重點項目“一對一”全程服務機制。銀成二期項目服務專班成立后,堅持每周三次實地走訪,全天候保持電話暢通,第一時間響應企業訴求、解決問題。今年2月,占地100畝的高標準廠房建成,16家企業集中入駐,其中10家實現提前投產。
文成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企業服務科干部趙思琪說:“我們協同發改、資規、住建、環保等部門,優化審批流程,最大限度壓縮項目從土地摘牌到施工許可證辦理的時間,創造了‘文成速度’。”
高效的“文成速度”同樣助力“低空經濟”這一新賽道的開拓。文成空域凈空條件優越,應用場景豐富。縣里多部門通力協作,統籌解決技術、設施、人才等關鍵問題,推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文成航空飛行學院與浙江沃馳傳動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黨建聯建,組建低空經濟科創服務團。同時,文成正規劃建設低空經濟孵化器和低空產業園區,引進培育低空經濟服務型及研發制造型企業,打造整機組裝或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
浙江沃馳傳動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總監、文成縣低空經濟科創服務團團長李肖含說:“我們已開展人才引進工作,正努力吸引相關制造企業落地文成,逐步完善和延伸產業鏈。”
如今,文成縣持續優化政府公共服務,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在多方合力下,全縣規上工業產值較十年前增長58%,去年制造業投資增長53%,研發投入強度綜合評價指數位居全省山區海島縣第二。曾經偏居浙南一隅的文成,正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集聚,構建“小而美、專而精”的現代產業體系。
文成縣發改局黨委委員、社會發展與改革科科長趙友紅說:“我們將持續深化‘干部大走訪、大服務、大解題’活動,聯合涉企部門,向重點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選派懂經濟、善溝通的骨干擔任‘助企專員’,定期上門送政策、解難題、促發展,為高質量推進‘山水僑城’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