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家談秋季養生:注重“防燥、安神、固護脾胃”三原則
文成新聞網訊(記者 徐露露 季向賢) 處暑節氣過后,“秋老虎”威力不減,白天氣溫依然居高不下,而晝夜溫差逐漸加大。面對這一特殊的氣候特點,如何科學調養身心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記者就此采訪縣中醫院的專業醫師時,聽到了秋季養生的有關專業且科學建議。
我縣地處浙南山區,秋季氣候常呈現“晝熱夜涼、濕度遞減”的特點,易引發口干舌燥、皮膚干燥起皮、倒刺增多、大便干結、干咳少痰等不適癥狀。這在中醫理論中被稱為“秋燥”。縣中醫院醫生指出,《黃帝內經》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燥邪當令,養生應緊扣“防燥、安神、固護脾胃”三大原則。
縣中醫院門診部副主任鄭程鵬說:“秋季養生,首先要注重防秋燥。在飲食上,可多食用具有滋陰潤肺功效的食物,如蓮子、山藥、蜂蜜、百合等,建議以燉湯、煮粥等方式食用,更利于吸收。
其次,要注意‘安神’。秋燥容易影響睡眠,出現多夢、心煩、情緒波動等情況。因此,應調整作息,做到早睡早起,順應秋季‘收斂’的自然規律。
在穿著方面,由于晝夜溫差較大,應適時增減衣物,尤其注意保護腹部、背部及手腳,避免受涼。
此外,秋季在中醫理論中與‘肺’相應,情志上易生‘悲秋’情緒。建議市民多到戶外活動,如登山、遠眺、散步等,既能鍛煉身體,也有助于舒緩情緒、調節心態。”
除了飲食與作息,秋季起居也需注意保濕。若室內開啟空調,建議使用加濕器,保持空氣濕度在40%~60%之間;早晚氣溫涼爽時,應多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鄭程鵬進一步提醒:“秋季養生,關鍵在于‘潤’與‘收’二字——潤燥以養肺,收斂以安神。要順應自然節律,通過合理的飲食、規律的作息和積極的情志調養,平穩度過‘多事之秋’,為冬季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鄭程鵬還特別指出,秋季可分為兩個階段:初秋多為“溫燥”,天氣炎熱夾雜燥氣,易傷肺陰;深秋則轉為“涼燥”,寒邪與燥邪并見,易侵襲肺衛。體質較弱的人群更容易感受外邪,出現咳嗽、咽痛、鼻干、乏力等癥狀。
鄭程鵬說:“如果出現明顯不適,建議及時就醫,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施治。我們可以通過中藥調理、針灸、艾灸等方式,幫助患者緩解癥狀,恢復健康狀態。”
醫生提醒廣大市民:秋季雖無酷暑,但仍需警惕“秋老虎”帶來的健康隱患。科學養生、未病先防,才能真正實現“秋冬養陰”,健康入冬。